服務(wù)熱線(xiàn)
029-87207735
15319469999
清明節,又稱(chēng)踏青節、行清節、三月節、祭祖節等,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。清明節源自上古時(shí)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。
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(chēng),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的融入有關(guān)。相傳春秋時(shí)期晉文公為紀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將其忌日命為寒食節,其后一天定為“清明節”。由于時(shí)間相近,又加上掃墓與寒食禁火習俗的融合,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(dòng)延續至清明,久而久之,寒食與清明便合而為一了。歷史上,唐以前重寒食,宋以后重清明。寒食節時(shí),家家須禁煙火,只能吃冷熟食。一般從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,需要三天時(shí)間,而人們連續三天僅吃冷食很不舒服,而飲酒可以驅寒暖胃。據晉代陸翙《鄴中記》載:“寒食三日作醴酪?!闭f(shuō)明當時(shí)有寒食節制作飲用甜酒漿的習俗。
清明,是家族血親相聚的重要節日,親人近戚都在期間回家相聚,這是尊敬祖先,提升宗族凝聚力最為直接的反映。秦漢時(shí)期,祭掃墳墓的風(fēng)氣最盛,據《漢書(shū)》記載,西漢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,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。祭祀儀式后,家人團聚,飲酒進(jìn)食。此時(shí),須備下食物與酒,作為供祭,清明期間,無(wú)論家境貧富,掃墓備酒醪,或祭奠或自酌,都是理所當然的。
清明節期間大多氣氛消沉悲穆,容易引人胸中郁結,故而人們常常借酒消愁。酒可祭奉先祖亦能解開(kāi)胸中塊壘,此時(shí)的酒,是悼念的酒、祭奠的酒、思念的酒。中華民族以孝為先、至情聞名,如此時(shí)節憶起亡故的親人怎會(huì )不心懷感傷、黯然落淚?胸中有郁結,唯有寄情于酒,希望酒醉后暫且忘了傷痛,故而古人常常借酒來(lái)平緩或暫時(shí)麻醉人們哀悼親人的心情。
《清明日對酒》
南北山頭多墓田,清明祭掃各紛然。
紙灰飛作白蝴蝶,血淚染成紅杜鵑。
日落狐貍眠冢上,夜歸兒女笑燈前。
人生有酒須當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